新疆吐鲁克精酿啤酒经销代理
微信咨询13556860160,师先生

物业如何扩张?拼爹还是拼平台?

年关难过年年过,在资本市场上浮沉,经济疲弱加上各种不明朗风险因素,资金习惯往防御板块扎堆。去年开始,资金流稳定、且不太受经济周期影响,物业股板块开始成宠儿,多只物业股的PE超过30倍,远远抛离地产母企。

作者:和盛偲

年关难过年年过,在资本市场上浮沉,经济疲弱加上各种不明朗风险因素,资金习惯往防御板块扎堆。去年开始,资金流稳定、且不太受经济周期影响,物业股板块开始成宠儿,多只物业股的PE超过30倍,远远抛离地产母企。

物业管理服务行业之前一直是被老师冷落的学生,成绩稳定,但是不算特别出彩,不如优等生那么得到老师关注,也不会像熊孩那样让人头疼。但是当资本市场受到一波波冲击,稳定成为重要的优点。资本市场发现,房地产企业早年迅猛增长的同时,为物业管理累积了一个庞大的市场,而互联网的发展和社区经济的崛起,让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的前景有巨大想象空间,盈利模式有待探索。 

近年房地产企业纷纷分拆旗下的物业业务上市,2018年有6只物业股在香港上市,2019年上半年,奥园健康和滨江服务也相继上市,保利物业、鑫苑物业、蓝光嘉宝也在排队上市,而且多家房企也表达了未来考虑分拆物业业务上市,可见市场的狂热。面对这一波波种草的狂欢,更需要静下来细看不同物业公司的异同。 

对于一家物业服务企业,管理面积是重要衡量标准之一。目前的港股上市公司之中,管理规模前五排名分别是彩生活、碧桂园服务、绿城服务、中海物业和雅生活服务。若细看他们各自的扩展方式和背后动机,可以发现一幅有趣的“中国物业图鉴”。 

目前内地的物业服务企业,从拓展管理面积、扩张地盘的方式来看,主要可以分为:第一类,拼爹,依靠关联地产公司的资源,持续增加管理规模;第二类,拼平台,主力打造社区服务平台,通过平台输出达到规模扩张。 

物业服务企业的贵二代与富二代

俗话说,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中海物业和碧桂园服务,都是依靠关联公司的强大资源,受到市场青睐。

中海物业具有国资委的背景,在管面积的增量几乎都来自中国海外发展集团。根据年报,中海物业2017年以1.9亿元人民币向中国海外发展收购了120项物业管理合约,管理面积约2410万平米,拉动该公司的管理面积上升37.3%至1.28亿平方米。

凭借母公司的高端商业资源,中海物业可以承接各种政府、公共项目。有这样的优质奶水,中海物业基本不用在市场上苦苦找寻,管理规模和相关收入也可稳定增长。

因此,背靠央企的中海物业更注重基础物业以及稳定的现金流。面对行业的人工成本升、物业管理费难增的问题,中海物业压力相对小些,扩张业务的动力不太大,不像其他一些物业公司积极扩张规模和提升增值业务收入,“求稳”是其业务的基调。 

可以看到,中海物业由于龙头央企地产的背书,资本市场把其看做长期稳定现金流的企业,在其30%利润增长的情况下,维持30倍PE。 

除了贵二代,物业行业中也不乏富二代的身影。例如碧桂园服务,背靠销售规模第一的碧桂园,2017年来自关联地产企业的在管面积占比接近90%。虽然公司也积极拓展第三方市场,此比例在2018年下降到80%,但依然很高。 

如果说市场看中是中海物业的“稳”,那么投资者看好的碧桂园服务的“快”。2018年碧桂园管理总面积(产生收入面积+储备面积)是5.0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53.3%。其中在管面积同比增加47.8%至1.81亿平方米,储备面积大升56.5%至3.23亿平方米。储备面积不但增速高于在管面积,而且差不多是在管面积的两倍。地产销售规模庞大的碧桂园,随着新楼盘的销售和入伙,可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撑起碧桂园服务管理面积的高速增长。 

除了“灌溉”管理面积,房地产关联公司还可以提供其他“养分”。2018年雅生活的外延增值业务(非业主增值服务)大增超过两倍至14.6亿元,占收入的43.3%。而非业主增值服务,主要包括案场服务及一手房销售代理,通过承接控股公司项目获得快速增长。 

过去物业管理服务行业,被视为房地产公司的一个后勤部门,真正的价值有待挖掘,还没形成一套完整的商业化模式。目前来看,高端物业板块市场化的程度仍不高,主要由于高端住宅业主的价格敏感度会相对低一些,不会为了几块钱物业费斤斤计较。这也是那些依靠房地产企业的高端物业公司,更受投资者青睐的重要原因,毕竟树大好乘凉,所以资本市场挑选物业股,更多是看“你爸”是谁。而这逻辑只要看下物业公司和关联地产公司的PE对比,就一目了然。 

碧桂园服务的PE是碧桂园的6倍多,中海物业则是5倍多。而去年年底上市的永升生活服务,不但自己PE超过30倍,也是母公司PE的5倍多。因为市场亦看好其母公司旭辉控股的资源。旭辉控股在北京、上海等地从事房地产开发,在内地一二线城市有不错的销售实力。 

然而这种“高浓度的供养”,或许短时间内见效,但即使地产商持续有楼盘开发和销售,然后委托给相关物业服务公司,也很难持续维持如此高增长。雅生活2018利润大增1.2倍,但PE估值大约20倍,可见资本市场对于这种高增长的可持续性仍保持观望态度。 

守正出奇的拼平台

有别于中海物业、碧桂园服务的不愁吃穿,物业服务业竞争非常激烈,小型的物业公司面临着成本不断增加,但是物业费难以上涨的困境,小型公司无法通过自身能力优化,只能退出市场,或被大型企业并购。大型企业则希望通过横向收购,瓜分市场,达到规模效应,减少成本影响。近年来,物业市场上也不断上演大鱼吃小鱼的现象。 

2018年物业公司扎堆上市,从融资用途来看,大部分资金都被用来收并购以扩张规模。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已在香港主板上市的十多家物业服务企业,集资所得50%-60%用于收并购扩规模,10%-20%用于延伸增值服务,约10%用于智能化及平台建设等。据方正证券统计,2013年至2018上半年,物业企业发生的并购事件共141起,并购金额共471亿元。 

彩生活无法如中海物业、碧桂园服务,能依靠地产母公司渠道获得新楼盘。彩生活的管理面积,99%是来自第三方开发楼盘。在上市之前,彩生活也是通过收并购来抢占地盘,但随着物业板块的热潮,标的资产价格水涨船高,彩生活选择了一条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扩张之路,就是定位为社区互联网服务平台,以平台输出获取管理面积。 

彩生活主席潘军曾说,公司倾向市场化,有别于同行“他爹有钱,你富二代”,“靠他爹卖房来赚钱,补贴物业费,这个逻辑是不对的。” 

彩生活通过社区运营、平台输出的模式来增加管理面积。这种扩张模式,通过小股操盘、平台输出的模式,帮助第三方管理,避免了收并购导致的大量资本消耗。而公司也多次强调,自己是第三方物业社区服务平台。根据年报,2018年其彩之云的平台服务面积已经达到 11.2亿平方米,其中通过平台输出扩张的合作及联盟建筑面积同比增长22.5%至5.68亿平方米,占比约51%,超过合约管理总建筑面积,可见平台输出已经成为彩生活的扩张手段之一。 

中海物业、碧桂园服务、雅生活这类靠“祖传”资源,彩生活则靠平台输出。还有不少第三方物业服务公司也趁着热潮上市,但规模比较小,市值在10亿以下,未来这些公司的发展情况和模式,还有待观察。 

抢人抢地大不同

“子凭母贵”的逻辑不无道理,但是经济快速发展与变革的社会中,已经没有躺赢这档好事,今天的优势或许成为明天的劣势,所以即使是那些外界看来奶水充足的物管企业,也在开拓第三方市场。一方面是开疆辟土,抢先布局,同时也可以逐步减少对关联公司的依赖。 

彩生活从花样年分拆上市,转型并且积极发展第三方楼盘,减少对母公司的依赖。如果PE对比,反映资本市场对物管企业和兄弟地产企业关系的看法,市值则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规模和自身经营能力,彩生活的市值不断靠近花样年,但是其他依靠房地产资源的物管企业,和相关地产企业的市值相差较大。

不论拼爹还是拼平台,这些公司看起来都在拓展地盘,然而扩张的方式不同,反映了他们的最终目标不一样。中海物业、碧桂园服务、雅生活,都在积极拓展规模,无论是来自关联房地产企业还是第三方楼盘,但他们争夺的都是物业的管理权,而彩生活更注重的是通过平台输出增加管理面积,争取住户。 

简单点来说,前者想要的是物业管理的“地”,然后在这片土壤上耕耘,更多是围绕基础物业开展其他服务。后者看中的是社区里的“人”,在住户的不同需求上做文章,所以彩生活通过平台输出,接触到社区里的住户,而彩之云平台连接不同的大平台,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形成社区流量的导流。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也反映了物业行业里一些头部企业正在探索转型之路,但选择的赛道和定位可以说非常不同。 

可以预见,未来对于管理面积的争夺将会更激烈:从行业现状来看,人力成本和难以涨价的紧箍咒还悬在不同物业服务公司的头上,不少公司都要先抢地盘,才有资格进入探索之路,不然生存可能都成问题。从发展前景来看,行业逐步市场化是趋势,物业服务市场未来会慢慢独立,变得更专业、更规范,不再只是房地产行业利益链的一环。而且内地消费自主意识增加,会争取更多的主动权,物业管理这份活,花落谁家,未来或许不再是开发商说了算,此情况下大企业之间的厮杀激烈程度也会加剧。赛道不同、策略相异的企业,究竟谁最后会得到上天的眷顾?还是各自开花、各自精彩?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本文观点不代表中国物业管理信息网立场,如侵犯版权,请联系删除。

(3)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shineshi的头像shineshi管理团队
上一篇 2019-07-22 08:32
下一篇 2019-07-24 08:47

相关推荐

  • 陈伟:让我们共同创造奇迹

    在腾讯云主办的2018年中国智慧社区生态大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副巡视员陈伟发表了专题演讲,深度剖析当前智慧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本文整理自陈伟在大会中的讲话内容。

    2018-11-14 社会新闻
    019.6K0
  • 被判返还四千万背后:上海一个超大小区与物业近20年的“恩怨”

    96个楼栋,1.1万户居民,总人口近5万,这是上海内环最大的小区中远两湾城。因为起诉“前任”物业获胜,它再一次成为焦点。 判决书判决部分内容 受访者供图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普陀区法院”)1月31日作出的一审判决显示,该案原告为小区第三届业主委员会(以下简称“第三届业委会”),被告为上海中远物业管理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远物业”),案由为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法院判决,被告中远物业应返…

    2023-02-09
    01.6K0
  • 陈伟:民法典视野下的物业管理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民法典,正式宣告我国民法典时代的到来。民法典从不同角度对物业管理活动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和调整,奠定了物业管理的民事法律基础。 在民法典分编长达三年的编纂过程中,陈伟副司长代表住房城乡建设部参与了民法典与物业管理相关编章的制定、修改和论证工作,抓住每一次机会就优化物业管理的法治环境建言献策。近日,陈伟副司长根据参与民法典立法工作的亲身经历,结合其…

    2020-07-07
    09.0K0
  • 苏州工业园荣域花园业委会副主任辞职信

    荣域花园全体业主及业委会伙伴们: 我是荣域花园业委会副主任王鹰。 抱歉,荣域花园的业主们,业委会的伙伴们,我原来是想不管业委会的工作如何艰难,都要坚持到这届业委会期满后再退出。然而,现实情况十分残酷,尤其是这两天发生的事情,我反复考虑后,决定辞去业委会副主任一职,并退出业委会。 本届业委会,是在社区和街道的指导下成立起来的。许多热心业主们报名参加业代,想为小区出一份力,但因为自身工作及家庭都十分忙…

    2023-09-13
    02.1K0
  • 走向死亡的中国内地住宅物业管理(非常值得一读)

    中国内地的物业管理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深圳。1980年8月,当时深圳唯一的房地产企业——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今天的深房集团)开发的东湖丽苑小区作为深圳第一个涉外房地产工程开工兴建。为了创造安全、文明、舒适的居住环境,1981年3月,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成立了内地第一家物业管理企业——深圳市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对该小区进行专业化管理和提供全方位服务,包括保安、保洁、绿化、维修等,东湖丽苑也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实行市场化物业管理的小区。

    2018-11-01
    190.2K0
  • 沈建忠:技术+商业模式创新共振 推动行业转型

    沈建忠会长(左一)参观“e运维”无人值守配电室 近年来,物业服务企业越来越重视智慧物业方面新技术的创新与探索,科技成果越来越多,发展观念的转变以及转型升级的意识也越来越明显。 北京中科锐智电气有限公司(e运维)在2019年第5期《中国物业管理》杂志上发表的两篇文章我都关注到了。从演示的效果看,似乎设施设备某些方面已经比人更幸运,设备设施与智慧系统连接后,数据实现了同步传输,可以随时了解运行情况,同…

    2019-07-18 社会新闻
    012.9K0